速度稳 质量好 创新强 结构优
——深圳市2015年经济发展情况综述
201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重要批示精神为主线,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确立了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主动作为,创新发展,经济发展质量再攀升。2015年深圳GDP同比增长8.9%左右,高于全省、全国发展速度;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6%,PM2.5年均浓度降至29.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3%。全市经济运行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呈现“速度稳、质量好、创新强、结构优”的态势。
改革开放释放市场活力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深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瞄准创新驱动战略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改革。
去年,《深圳市2015年改革计划》确定七大领域44项重点改革,头一项即为“继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具体包括继续推进权责清单编制工作、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厘清市区权责等。2015年年初,深圳32个市直部门晒出了“权责清单”、共梳理出行政职权事项5326项,当年在全国率先编制了覆盖市、区、街道三级的权责清单体系。晒清单,保证权力真放、实放,深圳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目前,深圳在全国率先推行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现了全流程网上商事登记、四证合一,大大优化创业投资环境。2015年8月,深圳累计商事主体首次超过200万,在全国大中城市商事主体总量排名首位;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启动30个月,新增商事主体过百万户。
开放合作,令深圳更具国际视野。去年,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开启开放新格局,深港澳合作层次和深圳对外开放水平不断跃升。据统计,前海制度创新累计形成超过100项成果,31项纳入广东自贸区首批60条创新经验,14项在全省得到复制推广。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开发步伐加快,自贸新城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显著提升,片区累计注册企业7.4万家,注册资金3.3万亿元,增加值和税收分别突破1000亿元和170亿元。同时,深港澳高层会晤常态化,合作进一步深化,全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以深圳为总部,以前海为起点,众多深企正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力拓展国际市场。今年年初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展上,4000多家参展商中,深圳企业数量占了1/6左右。深圳企业自主研发的柔性屏幕、无人机、平板显示等科技产品,令全球业界大开眼界。日前,深圳产品加快抢占全球市场,带动外贸出口连续23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创新驱动激发原创动力
创新发展,是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最大特色。深圳主动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通过强化创新基因和夯实创新优势,在新起点上寻求新突破。
最大的变化是,深圳源头创新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领跑全国。去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加大,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达到4.05%,比肩发达国家,总量实现5年翻番。仅华为一家企业,去年研发和市场服务投入超过1000亿元。这也不难理解,华为厚积薄发、不断实现对国际产业巨头的超越。
谋夺产业话语权、市场议价权,已成深圳企业的一种自觉,其关键是对原创及专利技术的掌控。去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十二年居全国首位,超越英法等国,达1.3万件,占全国46%;4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3D显示、无人机等领域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沿。
深圳创新载体加速增长,并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截至2015年底,深圳建成的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达1283家,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今年国家科技奖上,深圳斩获的14项获奖项目,都源自创新载体,其中技术发明奖有4个,占全省的80%;9项科技进步奖,占据全省获奖总数的约80%。
一个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环境,正在深圳形成。目前,深圳各类孵化载体超过120家,拥有孵化场地面积4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870家,从业人数21万人;全市科技服务业年均增长25%以上;深圳VC、PE机构数量与管理资本,约占全国1/3,各类投资基金、企业超过8800家,注册资本超过2300亿元。
“头雁引领”效应,异常显著。在华为、中兴、中集等头雁身后,是大批伴飞的雏雁,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雁阵式”布局。其中,深圳中小微企业数量突破100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524家;创业板、中小板上市的深圳企业总数达128家,连续9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转型升级提升质量效益
2015年,深圳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6%,PM2.5年均浓度降至29.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3%。
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深圳不断根据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变化,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低碳经济,淘汰劳动密集、污染较大、资源型的低端制造企业,以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了产业和经济的集约化发展,重点引进和发展高端产业、总部经济、研发中心。
低端产业,正加速淘汰。去年,深圳淘汰、转移、转型各类低端企业数千家。腾出大批土地和厂房,吸引更高端的产业项目落地。在深圳高新区,除原有的南区、中区和北区仍在持续快速发展外,一个全新的大沙河创新走廊正在形成,一批旧工业区实现了“腾笼换鸟”。比如,几年前还是一片旧工业区和旧村的南山智园,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争相入驻的高科技产业园,近百家企业正式进驻,产值100多亿元。
深圳正在收获经济转型的“红利”。目前,深圳经济涌动着多股新动力,先进制造业占比不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机勃发,未来产业“显山露水”,诸多新锐力量合力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前行。华大基因、大疆创新、光启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已经成为行业“明星”。一片片先进制造业的“高产田”正在深圳多区形成。去年前三季度,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3655.42亿元,增长11.9%,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4.1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75.7%,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深圳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大、集聚性强的城市。去年前三季度,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合计4898.13亿元,增长16%,占GDP的比重提升到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