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水平和能力决定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力,30多年前,深圳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创造了发展奇迹,如今,“平均一天46件发明专利”的深圳以有质量的发展率先实现创新驱动,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模板。
顶层设计 为创新“保驾护航”
深圳创新发展由“跟跑”向“领跑”的转变,综合创新生态日臻完善,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离不开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战略引领,在立法、规划、政策、计划等多层面着力构建创新法规政策体系。
作为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制定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先后出台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3月,深圳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详细涉及本市人才引进发展的81条措施178个政策点在全国引发轰动,81条人才新政涉及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创客培育等人群,行业涉及党政、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此外,在人才安居保障方面,“十三五”期间,深圳计划新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40万套,几乎相当于特区建立30多年以来建设的政策性住房总和,也超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市开工的商品房数量(35.7万套)。40万套住房中,人才住房将不少于30万套,为人才引进及留住人才助力不少。
据悉,自2016年起,深圳每年市级财政都会拿出44亿元用于人才工作,相当于2015年预算的两倍多,加上各区配套资金,数目将近百亿元。
创新土壤吸引“八方来客”
拥有创新基因的深圳,成为国际创客之都,深圳崇尚创新、包容失败,为创新企业和创客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为激发全民双创活力,深圳出台促进创客发展政策,设立5亿元创客专项资金和3亿元创客基金,从创客空间、创客人才、创客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创客发展。
2016年,深圳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逾2500家,累计预计超过8000家。去年成功举行的高交会、电子信息产业博览会、国际人才交流大会、“BT+IT”领袖双峰会等展会及会议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已成为深圳链接国外科技交流的关键平台,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前来寻求商机,同时成为推进大众创新的重要平台。
同时,设立重大产业、军民融合、并购、中小微企业发展等系列基金,引导更多资金向有效供给配置。随着总规模2000亿元的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落户深圳,深圳的VC/PE机构累计近5万家、注册资本约3万亿元。
创新能力+新兴产业=新型经济体系
近年来深圳把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重点工作来抓,前瞻布局,超常规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载体;整合资源,着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并在这些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下,深圳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统计数据显示,多年以来,深圳创新力量的显著特征是“4个90%”,即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机构、90%的科研投入和90%的专利产出均来自企业,这一体系最大的优势就是将研发、生产和市场进行了有效对接。
围绕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深圳2016年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210家,累计达1493家,初步形成了以应用基础研究为引领,产业及市场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载体体系,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
将新兴产业作为战略重点,集中资源力量全力突破,并围绕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以创新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打造创新型经济体系。据数据显示,深圳在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4.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约50%,占全国一半,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约40%。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13家,累计达8037家。
将全面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从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着力,大力实施“孔雀计划”、“特色学院计划”、“海外创新发展计划”和“基础研究机构建设计划”等。
2016年,深圳设立了两家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获得者领衔的科学家实验室,建立深圳-密歇根贸易、投资和创新合作中心,苹果、微软、高通等全球知名科技企业都已在深设立研发机构。顺应开放式国际化创新趋势,未来深圳将加快推进海外创新平台布局,吸聚全球创新能量,并在数字生命、材料、数学等领域,谋划建设10大基础研究机构,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